耳草
Hedyotis auricularia L.
Sp. Pl. 1: 101. 1753.
多年生草本。茎丛生,直立或平卧,下部着地部分的节上生根,高0.3-1m或过之,近圆柱形,小枝稍扁平,具4棱,或圆柱状后变成具棱,密被短硬毛,有时变无毛。叶对生,近无柄至具柄;托叶与叶柄基部贴生成短鞘,鞘长1.5-3.5mm,外面密被短糙伏毛,先端截形,具3-9条长0.5-5mm的线状或刚毛状裂片,裂片先端常具腺体;叶柄长3-7mm,密被短糙伏毛;叶片干时近革质或纸质,卵形、披针形、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,长2.2-9cm,宽0.6-3cm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下延至叶柄,先端急尖或渐尖,嫩叶两面被微柔毛,老叶下面中脉、侧脉和边缘密被微柔毛,其余均无毛,上面近无毛或沿中脉被微柔毛或粗糙,侧脉每边4-6条,明显,无小乳突。聚伞花序密集成团伞状,腋生,直径0.5-1.2cm,着花数朵至多朵,被微柔毛,无花序梗;苞片披针形,长0.3-2mm;花无梗或具长1mm的短梗;被丝托近钟状,长0.8-1mm,外面被微柔毛;萼檐具5裂片,裂片披针形至三角形,长0.8-1.2mm,外面被微柔毛,边缘具短缘毛;花冠白色,筒状或筒状漏斗形,外面无毛,花冠筒长1-1.5mm,喉部被髯毛,裂片4,长0.5-1mm;雄蕊着生于花冠筒顶端,与花冠裂片互生,伸出,花丝长约0.5mm,花药狭长圆形,长约1mm,伸出;子房无毛,花柱长约1mm,柱头长约1mm,2裂。蒴果球形或卵球形,直径1.2-1.5mm,疏被微柔毛,成熟时不开裂;果梗长约2mm。种子4-12粒,黑色,有小窝孔。花期:3-11月。果期:3-11月。
产地:梧桐山(深圳考察队 1574)、仙湖植物园(王定跃 012005),生于山坡路旁、林缘、灌丛和草地中,海拔200-560m。
分布:福建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贵州和云南。日本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尼泊尔、缅甸、泰国、越南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和澳大利亚。
用途:全草含生物碱、黄铜甙、氨基酸;入药有清热、解毒和散淤消肿之效,对感冒发热,咽喉痛、咳嗽、肠炎、痢疾、疮疖和蛇咬伤均有较好的疗效。
知识共享: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《深圳植物志》第3卷 473页
图 492 耳草 Hedyotis auricularia
2363
图 492 耳草 Hedyotis auricularia
1. 植株,示根、茎、叶及花序;2. 花;3.花的纵切面,示被丝托、雄蕊和雌蕊,并示子房的纵切面;4.雌蕊的花柱和柱头。(崔丁汉绘)
1. 植株,示根、茎、叶及花序;2. 花;3.花的纵切面,示被丝托、雄蕊和雌蕊,并示子房的纵切面;4.雌蕊的花柱和柱头。(崔丁汉绘)
版权所有 ©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 粤ICP备09129350号-9      
地址:深圳市罗湖区仙湖路160号 咨询电话:(0755)2573 8430 Email:fsz@iplant.cn